彩礼到底是什么,究竟“卖女儿”还是“保证金”?
明明号称只是一个形式,为何却能害得无数恋情就此飞散,不少家庭因婚返贫?
它到底是不是一个传统习俗,近年感受到的天价彩礼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一个彩礼的封面,或者少量动画(这个对我来说工时太长了)
大家好,最近咱想搞流量,所以去调查了一下知网上关于彩礼的文献。
先提前说下概况和个人立场:
目录
概况
彩礼合理性的解释大致可分为四套:
-
习俗:彩礼习俗,从西周“六礼”到三转一响,自古有之,不可废也。
-
补偿:丈夫应当为妻子原生家庭劳动力的缺失和妻子自身怀孕风险承担责任,彩礼只是一种变相的保证金或者说买断费。
补充说明:这套理论是在最初时期彩礼作为一种旧时代的糟粕被抑制的核心原因。
-
资助:彩礼的本质包含代际剥削,是老一辈对小一辈的资助。
-
市场:求偶就是交易,婚恋市场就是个交易市场,彩礼就是交易费用。
这一篇中涉及到的内容只会和习俗相关,回答一些基本问题。
个人立场
我个人对上述解释的 1,3,4 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而对 2 ,也就是婚姻偿付理论呈深恶痛绝的态度。
我知道你很想🐎,但先骂轻点。不然讲到后到的时候你反悔了多尴尬。
习俗简述
保命提示:希望大家能尽量平和地看待彩礼相关的内容,彩礼一直是个很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每个地方都不太一样,接下来讲的也只是一些我看到的大概。
彩礼作为习俗确实自古有之,根据陈鹏对彩礼历史的研究,虽然在不同朝代彩礼的称呼、内容和结婚礼俗多有变化,但纳征或彩礼都是婚姻订立的必经程序。
- 陈瑞燕 . 从契约到支付:婚姻礼俗的功能流变与农村天价彩礼危机
— 陈鹏 . 中国婚姻史稿, p. 97
货币化彩礼也不是近代才有,就我所了解到的部分,据明朝徐渭记载:浙东一带嫁娶奢侈之风盛行,“有女虽在襁褓,则受富家子聘,多至五七百金”。
[明]徐渭 . 逃禅集序,
即使是本朝开国初期,彩礼也未曾断绝。只是在 70 年代前多以价格合适且实用性强的实物为主。
- “尽管当时彩礼被作为旧风尚倡导革除, 但从一些民族志资料中看出, 那时的婚姻关系缔结中依然存在有送彩礼的礼俗, H 村也不例外”
— 杨文笔 . 超越平衡的礼物互惠——一个西北山区村庄女性嫁妆的调查研究
-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政府虽然发起了不同方式的教育和政治运动以反对彩礼这种封建习俗, 但彩礼不仅一直存在, 而且还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多变化”
- 韦艳 , 姜全保 . 代内剥削与代际剥削?——基于九省百村调查的中国农村彩礼研究
— CROLL E. The politics of marriage in contemporary China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41.
— YAN Yunxiang. The individu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bridewealth in rural north China [J].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2005,11 ( 4) : 637 — 658.
70 年代后,彩礼价值日益升高,期间彩礼再度货币化。
- 中国北方下岬村的调查显示 20 世纪 50 年代到 90 年代末期的近 50 年内其彩礼提高了 140 倍。
YAN Yunxiang.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 — 1999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51.
- 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省的赵村, 彩礼在 1970—1990 年的 30 多年的时间里上涨了 70 倍
孙淑敏. 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21 — 223.
21 世纪后,彩礼暴涨,天价彩礼变得”耳熟能详“,乃至于过往的天价彩礼已经变成了常态。
- ”进入 21 世纪以来, 彩礼上涨趋势更加明显, 农村地区彩礼金额增加了数十倍甚至百倍。除了现金的彩礼, “有新房” 是娶媳妇的基本条件, 尤其是超过一般标准的新房成为儿子 “吸引” 媳妇的重要手段“
— 栗志强. 农村男方婚姻支付: 性别比失衡背景下的农民婚姻策略 [D]. 上海: 上海大学, 2012: 13 — 19.
— 韦艳, 靳小怡, 李树茁. 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 [J]. 人口与发展, 2008 ( 5) : 2 — 12.
- “有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女性认为男性必须有房子才能结婚。而 2000 年以来在全国若干个省份的调查发现, 农村的新房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女方要求男方家庭在镇上或者县城购买一套房子, 大大增加了男方家庭的花费”
— 桂华, 余练. 婚姻市场要价: 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 [J]. 青年研究, 2010 ( 3) : 24 — 36,94 — 95.
— 陶自祥. 代内剥削: 农村光棍现象的一个分析框架———基于渝北 S 村长子打光棍的调查 [J]. 青年研究, 2011 ( 5 ) : 31 38,95.
彩礼变化的数据
这些只是数据,具体数值因为采集地区或者其他因素看起来会比较低。大伙可以根据比例的变化来参考一下。
出自:同胞数量和结构对农村家庭彩礼支出的影响
代内剥削与代际剥削?——基于九省百村调查的中国农村彩礼研究
出自:性别比失衡、婚姻支付与代际支持
出自:性别比失衡、婚姻支付与代际支持
常见问题
这里回答一些常见问题,没有给溯源,只是我目前个人的模糊印象,大伙也可以当成口嗨。
-
彩礼是一个传统习俗吗?
答:是的。
-
近年感受到的天价彩礼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习俗的一部分吗?
答:近十来年,互联网普及后。狗屁习俗一部分,习俗可不会规定彩礼每年涨 10%以上。
-
彩礼在古代是纯粹的贵族习俗吗?
答: 不是。平民间也有,但平民间不会有士大夫那么高的值。
毕竟当时不像现在,讨不到婆娘是真可以想办法的…
一些任何现代人听了都会感到愤怒的办法。
-
“彩礼只是一个习俗,一种形式”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要钱手段的掩饰吗?
答:不完全是。
其实除了天价彩礼外还存在天价嫁妆的问题,其遇到的情况近乎和天价彩礼是一模一样的。
在福建晋江等少数地区,嫁人的姑娘家被迫给出天价嫁妆也是因为传统习俗。
对抗传统习俗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对于生产力,或者说金钱获取能力较弱的群体来说这近乎是不可能的。
(一线城市大厂员工可以自己想办法,二三线普通城市的年轻人买房都只能靠爸妈,还能做什么呢)
资助简述
这一套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彩礼和嫁妆是长辈对小两口的资助。
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由小辈主动推动抬高。本质上包含了小辈对老一辈的代际剥削。
这也是为什么会被以资助冠名的原因,但是考虑到它的特性,我选择将代内剥削也塞到这里一起讲述。
因为这一套理论本质上揭露的是“只要小两口团结起来,彩礼可以是他们剥削亲人的手段。”
这一套理论适用的前提:
- 小辈之间彩礼交付属于彩礼全额给女方本人,不适用于给女方父母的情况。
- 小辈之间的互相信赖度足以达到两人财务大体为一整体。
这一套理论最大的问题其实就在这个前提上…
代内剥削
为方便理解,先讲代内剥削:
这几段内容摘抄自“代内剥削与代际剥削?——基于九省百村调查的中国农村彩礼研究”
“就可供结婚的资源来说,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在决定某个子女的婚事时,必须要通盘考虑其他未婚子女的未来。对某个子女来说, 其婚事可能要为了整个家庭的利益而作出牺牲。
王德福, 徐嘉鸿. 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 转型期华北农村彩礼习俗嬗变研究 [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4 ( 2) : 210 — 215.
中国的同居共财以及儿子结婚之后与父母分家的制度显然对越早结婚的儿子越有利, 对晚结婚的儿子构成不公平和资源剥夺。
彩礼近 30 年开销变大,需要占据重要的家庭资源。故兄弟结婚意味着瓜分家庭财产。
尤其是当结婚费用的一部分需要举债弥补的时候, 多数家庭子代结婚所欠债务主要由父母偿还, 甚至可能由父母和尚未结婚的儿子一起偿还, 这对未婚儿子来说构成了代内 “剥削”。
阎云翔. 家庭政治中的金钱与道义: 北方农村分家模式的人类学分析 [J]. 社会学研究, 1998 ( 6) : 74 — 84.
李艳, 李卫东, 李树茁. 分家、代内剥夺与农村男性的失婚 [J]. 青年研究, 2014 ( 3) : 65 — 73.
有学者通过个案对微观家庭代内关系进行考察发现, 高额彩礼在农村家庭内部造成严重的代内性别间的剥削, 具体表现为父母为了降低儿子打光棍的风险, 强迫女儿早婚, 使用出嫁女儿所收到的彩礼来支付儿子结婚所需要的高额费用。”
陶自祥. 高额彩礼: 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性早婚的思考 [J]. 民俗研究, 2011 ( 3) : 259 — 269.
代际剥削
与代内剥削相似,代际剥削同样是指家庭内对家庭整体资源分配的争夺。
且代际剥削在独生子女中也同样适用。
这样说很多家庭环境较好的朋友可能不太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
古代皇帝和太子争权。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当然不至于像古代皇位斗争那么离谱。
但是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未来夫妻俩的开销用度上面,若不想受制于人的话,就很有必要在这个阶段向父母要到足够的礼金。
质疑这个阶段必要性的话术多是: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需要的话,未来找爸妈要就行,他们肯定会给的。”
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方面你意见和爸妈不同的地方,这些在未来的冲突只会更大:
- 装修风格
- 月嫂请啥样
- 生出来的小孩吃什么穿什么怎么带(这里百分百会出现核心冲突)
-
家里要不要净水器、要不要智能马桶、要不要洗碗机、要不要扫地机
所有需要花钱的事项,只要是可能会存在新旧观念不合的都会很容易产生冲突。而作为总体资源量较少有求于人的小辈,必然会在冲突中处于劣势。
哪怕家庭关系真的很好,长辈会惯着一俩次也不可能一直惯下去。
此外,小夫妻结婚后多是分家单过,长辈中选择让小辈婚后财务完全自立的占比也挺高。
所以最佳的方式就是小辈在结婚前就通过彩礼/嫁妆的名义要到足够的资源。
婚房虽然不属于彩礼,但在这里的性质和彩礼相似。
只是彩礼没有法律保护,可靠性全看两人感情。
而婚房财产有法律保护,父母可以放心给予。
这玩意名正言顺,所有锅都可以推到对方头上。单自己向爸妈要他们不一定给,但要是结婚对象要的,不给就不结婚,那就不一样了(手动狗头)。
此处应插入一个小辈互相让自家长辈多给对方家里钱的视频。
偿付简述
偿付本质上是市场的其中一部分。
涉及到的内容可以说是女方为结婚而需要承担的风险。
我在这里举下例:
- 原生家庭会丧失一名劳动力:在过去,多是女方嫁去男方家庭,原生家庭会从此丧失一名劳动力。
- 生育带来的健康风险:生育本身会对女方的健康带来风险。这种风险还是很大的
如果有人反对就拿男生割包皮举例吧。这种小事他们都不一定敢承担风险,何况女生生育呢。
- 事业风险:结婚会导致年轻女性在事业的黄金发展期错失发展机遇,且会导致后续升职加薪和跳槽乃至一切的工作事项中遭到类似于“毁灭性打击”的体验。
虽然即使女性不结婚不生育也会有同样的问题,但是幅度较实际结婚生育的人群来说要低多了。且这种风险只要她结婚就会诞生,她是否生育反而与之无关。
- 新融入新家庭的不兼容风险:在过去,多是女方嫁去男方家庭。因此女方需要承担的与新家庭的不兼容风险会高于男方。
这一套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
- 上述风险实际上是因为女方打算结婚就会产生的,和女方打算和谁结婚无关。
- 也就是说,这些风险其实不是因为男方产生的。不是由男方产生的风险自然不应该由男方来承担。
- 它是一种对女方的单方面物化,否定了结婚中女方的主体性,且默认了许多在婚姻中对于女方来说的不利条件。
- 这一点会诱发超级多的不良现象。比如抢亲、换亲、童养媳、早嫁、卖女儿等。
市场简述
市场这一套简单来说就是将男女双方都进行物化,同时进行估值,放在交易天平的两端,同时根据市场上的供需情况乘上权重。
哪边估值低了,哪边就补点钱。
实际上补的不只是彩礼和嫁妆,它是多样性的。
会包含酒席、三金、婚房等等所有的婚姻成本。
举例:
- 男生外貌普遍不会打扮,而女生中会打扮的人很多。所以对男生和女生的颜值评估时,假设男方 5 分,女方 6 分,也需要考虑到市场上男生这类颜值的所占比例,将男生最终被评估的分数抬到 7–8 分。(纯举例,考虑到目前主要粉丝来源平台而做的特化,与现实无关)
需要注意的是:
- 就和市场上交易股票一样,不确定性也是会被算进估值里的。
- 举例:双方家长都对孩子知根知底 :两方家庭完全不了解。
- 物化和估值是全方面的,不仅仅包含资产、学历、外貌、工作等内容。哪怕是俩人的健康,未来的生育能力,俩人的社交环境/家庭环境乃至两人的爱情等各方面因素都有必要被纳入估值考量。
- 对每一细项的具体计算虽然是可以找到标准的,但是这些细项在整体估值中所占的权重却是唯心的,仅由对方家庭内部想法决定。
- 举例:富二代财产的利他性。
- 举例 2:颜狗眼中除了颜值以外的条件。
有些朋友看到这可能会感到疑惑,咱刚刚明说的是双方都把价码放在天枰上,为什么又扯到权重完全唯心,一个完全唯心的交易市场还有锤子意义?
这是因为,婚恋市场中交易的模式其实是发布订单:
条件 | 基础要求 | 加分门槛 | 加分权重 |
---|---|---|---|
学历 | 大专 | 本科 | 2 |
外貌 | 能亲得下嘴 | 5 分 | 3 |
家庭资产 | 有两套房一辆车 | 两套房两辆车 | 1 |
具体到现实中当然要复杂的多。
类似于上述表格,只要双方都符合对方订单的基础要求就可以开始衡量双方的水平,如果过了总分的基础门槛就可以开始衡量对方和自身的价值,根据价值进行估值。
它虽然在设置权重阶段是唯心的,但是它是确实存在一个标准的。
只是:
- 很容易出现双方的估值体系差异较大的情况。
- 既然是市场交易,那自然会尝试追求对方额外受损,自身额外获益的更优解,而非在双方总体利益最大化处止步。
所以谈彩礼嫁妆等婚姻成本问题的时候就很容易闹掰。
此外,看到这的人应该已经反应过来,和之前几套理论不同,市场这一套理论从一开始就没有在意过正义性。
在传统道德中,婚姻本该是俩人爱情的结果,而爱情不应该被物化。
但这一套理论完全无视了这一点。
所以可以说,这就是一套不正义的,不道德的玩意。
但正是这不道德的玩意,堆出了天价彩礼。
它就是目前市场上彩礼构成最核心的理论基础。
你可以讨厌它,但是你很难改变它,大概率也只能遵从它。
常见问题
为什么和我恋爱长跑五年的男友拒绝我 18.8 w 的彩礼后反而娶了 28.8 w 彩礼的相亲女?
答:有多种解释,这里扯两种相对合理的
-
一、他认为爱情的确定性已经足以冲破束缚,让二人进行理想中的婚姻。但实际上他从“索要彩礼”这个行为认知到,即使是在五年感情之后,两人之间依然是要靠估值体系去进行衡量的,对方依然会将自身物化去进行一种交易。既然如此,他就会用自身的估值体系去重新进行衡量。
- 考虑到对方率先给出的估值报价,在男方衡量中这五年的爱情也理所当然的会大幅贬值。
-
二、他从对方给出的估值结果(也就是彩礼)中得出的结论是对方和自身价值体系存在严重冲突,此前相处出现误判,对方实际上不符合他的基本要求。
- 即使是对方真的是因为习俗而无法挣脱束缚的情况。这种情况本身其实也是一个超级大的减分项。
- 虽然换到男方身上他其实也没法挣脱一些传统习俗的束缚,比如冠姓权,但是那些没被叫上价~(且即使叫上价这也只会增大谈判破裂的概率)